Skip to main content
  1. Posts/

一些被忽略但却有意义的事

·9 mins

转载自:终身黑白的雪球专栏

1 不要低估写下来的力量 #

我一直建议作为投资人,我们要有写下来的习惯,这和文笔好坏无关,和内容长短以及有多少读者无关,需要的事把他当成一种习惯,这会对自己有巨大的帮助。

1、输出倒逼输入带来成长。

要有不断能写下来的内容,这其实就是会逼迫你去思考,去阅读,养成一个好习惯每天写点随笔,哪怕只是摘抄一段有意义的内容,可能你自身感觉不到,但实际上这是一个不断积累新认知的过程,慢慢的会从量变到质变。

2、写作协助理清思路,让我们更深度的思考,带来成长。

写作的本身,就是一个理清思路的过程,一个想法只停留在脑海里,基本是一个大致清晰的状态就会得过且过,但如果是写下来,首先条理会更清晰,其次写下来的过程,也会帮助我们发现很多思维漏洞,带来进一步深度的思考。

3、写作对成长帮助最大的,是强迫我们面对真实的自己。

人成长的核心是什么,是认识到自身的缺陷,而人天生又是一个会把自己行为合理话的物种。所以我们需要一种手段,能逼迫自己面对更真实的自己。

写下来,让自己不得不面对之前的真实想法,这就是最好的方法之一。

前段日子看到闲来一坐S话投资的一段回复,非常认可:

将自己的投资原则、体系写下来,也等于自己作出了书面承诺,有利于自己去执行,因为人都有承诺和一致倾向。

芒格在1992年西科金融股东大会上说:沃伦把投资原则明确地写出来,应该主要是为了让自己记住,提醒自己不要违反这些原则。

我们和所有人一样,虽然已经很小心了,但偶尔还是会违反自己的原则。所以,写下来,对自己也是一种约束。

黑白之前也建议过,如果想做好投资,学会每笔交易之前把原因写下来,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,如何能让我们坦然面对自己,就是把自己逃避的范围尽量缩到最小。

把交易时的所思所想写下来,每过一段时间去复盘一下,看看当时的决策有没有被股价影响,是不是做到了知行合一,有没有想过对应的风险。

面对自己可能会让我们有些难受,但我们想做好任何一件事,总是要有我们需要突破自我和煎熬的地方。现在有小问题不愿意面对自己,将来出了大问题就不得不面对自己。

成长就是无数次的直视人性,让三观崩塌,再把它建立成理性的状态。

2 聪明和智慧的不同 #

很聪明很有能力的人不一定情绪稳定,因为聪明和智慧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。

生活中新闻上,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人,拥有渊博的知识,却并没有过好一生,在投资上,很多其他行业的超级牛人,在股市却接连失败。

这是为什么呢?

因为无论是人生还是投资,想要做到一个比较好的状态,生活幸福,投资顺利,光有知识是不够的,你还需要有智慧,去看懂人性,去控制自己的情绪。

一个人有知识有能力,在别人给自己做安排的事情上,是能够获得优异成绩的。

但是在人生选择,投资决策这种需要自己来规划的事情上,拥有智慧显然就更加重要。

这就如同一个拥有优秀技能的员工,但不一定就能做好相关公司的老板。

一个好的行业研究员,不一定能成为好的基金经理。

顶尖的足球运动员,不一定能成为一个好的足球教练。

虽然知识和智慧有一定相关性,但是有知识的人却不一定有智慧,我们现代人知识层面肯定是超过古代人的,甚至可以说是碾压的存在。

但要说在智慧方面,在人性的理解,人生的选择上,就不一定比古代有智慧的人更强。

之前看过吴军的一个比喻

他把知识比作术,技术的“术”,把智慧比作道,道法的“道”。道可以驾驭术。

没有智慧的知识,对人来讲有时是一种负担,知识越多,负担越沉重,会把人困在其中。

我们生活中也会发现一类人,很有知识但是他就是特别执拗特别偏激,往往也很难过好一生。

执拗且有知识的人,更容易陷入对自己知识或技能的盲目自信,以至于做出了蠢事。

因此,只有通过道来驾驭术才能做出有益的事情。

比如,一个人学会开车,这是掌握了技能,也就是掌握了术的层面的知识;

而懂得开车要遵守交通规则,要谨慎,则是理解了道。如果没有开车之道,技术越高可能越危险。

其实投资也是这样,投资的基础知识,认真学一年足够了,想要做好这件事更多是对心态的考验,而投资中的智慧往往都是反人性的,

比如做到延迟满足,比如做到逆向思维,这才是对我们巨大的考验。

说股市赚钱最重要的是读懂人心和情绪管理,可能显得有点归因太简单了,但情绪管理确实是股市赚钱的重要因素之一。

比如在很难赚钱的时候,控制住自己必须要赚钱的欲望。

今年开年五分之四的企业都是下跌的,在这种情况下,最好的选择就是找几家认可的企业,或者指数基金,耐心持有,为未来布局。

相反在这种情况下,非要当下赚钱,非要去找到当下上涨的企业,反复去押注试错,反而会造成更加巨大的损失。

相比于下跌的幅度,长期的调整是让人更加难以坚持的,之前几次熊市大多几个月一年就跌到位了,大家咬咬牙就过去了。

而这几年股市的调整周期更长,在反复的看到希望和再次失望间循环,悲观的情绪就会进一步放大。

在难熬的时候控制住自己不被悲观的情绪影响决策,也是很重要的。

做好投资,我们不仅要做个有知识的人更要做个有智慧的人,懂得独立思考,理性决策。

3 不让完美变成完成的敌人 #

投资是一个真刀真枪的战场,当你离开了训练场要去参加一场重要的比赛,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如何能把现有水平发挥到最好,尽量让自己获得好的成绩。完美很重要,但是不能完美之前,先要保证完成。

很多时候太过追求一个理性的状态,反而让我们把投资变的很难。

黑白无论买入或卖出基本都是采用分批来操作的,这种体系必然会有一部分资金不能利益最大化,但他有一个好处会让你更平和的面对涨跌。

投资中,我们很难找到一个近乎完美的点,一买就涨,一卖就跌。估值的本质是估,他不是一道数学题,不可能有一个精确的数字,而且就算你估算对了价值,也很难估算市场的情绪。

但是我们经过分析找到一个大概的估值区间是可以做到的。便宜的时候逐步去买,这时候你会发现,心态从买入下跌就焦躁,反而会变成,感觉下跌是一种慢慢布局捡便宜的机会。从上涨卖出就懊悔,会变成逐步收获的喜悦。

如何变的不浮躁?

就是知道这个世界的大多事情都不可能完美,尤其是投资,无论是适度分散,分批买入,或者有些朋友喜欢做T,这些在很多人的眼中都阻碍了获胜后利益最大化,但另一方面过于追求完美,可能会让你承担过大的风险,过多的煎熬,最后可能连完成都做不到。

罗翔说过这样一段话:人一定要意识到,人的理性是有限的,因为你理性的有限,所以你试图追求的所有的完美,最终都是会有缺陷的。

4 应该反思的是自己的选股能力和买入估值,而不是认为长持优秀的企业不合理 #

在A股长持优秀的企业到底有没有意义,可能是一些朋友选择价值投资的疑虑。

长期持有优秀的企业到底有没有意义,这个要看观察的维度。

如果站在十年的周期上,在十年的范围内业绩能保持增长,股价却没创新高的企业,这几乎是没有的。

这个也不难印证去翻翻那些生活中耳熟能详的优秀企业,就可以看到答案。

那为什么感觉长持没用呢?

因为这几年的我们正在经历一个估值回归的过程,相对不幸的又赶上了一个经济较难的阶段,把估值回归的这个过程大幅延长了。

A股波动大,高估的时候给的估值更高,因此调整周期长,我们以近两三年的视角看,确实可能会得出持有优秀企业也没意义的论述。

但实际的情况是,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并不是持有优秀企业这个举措出了问题,除了观察的视角太短外,主要是两个因素影响。

第一、其中最大的原因是买在了估值高点。

比如一个人2021年买了美的,现在亏损,问题不是出在业绩增长不能带动股价,而是出在,自己40PE的时候冲动买入。

比如2021年买了茅台持续亏损,最大的问题不是茅台的业绩,而是70PE去买茅台,当下22PE的茅台也只是到了一个合理略低估的位置。

第二、本身就没选到业绩稳定增长的企业。

很多人认为价值投资就应该长持,或者更简单的理解为长持就是价值投资。

这些都是误解。

价值投资往往需要长持,但长持不一定是价值投资。

价值投资往往需要长持,这是因为,基于价值着重的是企业质量和买的便宜,所以经常要在企业不被关注的时候买,而一家企业从众人唾弃到逐步被认可总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。

但长持不一定是价值投资,是因为你首先要确保自己买入的事一家优秀且业绩增长的企业,长持才有意义,否则所谓的长期视角可能仅仅是犯错不愿意认错而已。很多人在错误的企业上坚持,却归因为了不应该长持优秀的企业。

所以买的估值过高,选的企业过差这其实才是让我们的耐心变的没有意义的原因。应该反思的是自己的选股能力和买入时机,而不是认为长持优秀的企业不合理。

错误的归因,往往带来错误的举措。

这两年见过太多类似的案例,其实问题出现在自己的选股和买入时机,但归因为了A股不适合长持,于是选择做短线频繁交易,错误归因导致错误的举措,错误的举措导致更错的结果,反而让自己亏光本金。

对于解决问题,至少要有两步。

第一,不能只停留在归因和抱怨,第二,要有正确的行动。

《被讨厌的勇气》一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:

假设你发烧去看医生,医生告诉你是:你之所以感冒是因为昨天出门穿的太薄。

这样的诊断结果,你会满意吗?当然不会!

因为你是要解决问题,除了警示自己下次别穿那么少之外,更重要的是解决目前发烧的困境。

好的医生应该解决你的问题,给你打针,或者开药,而不是一直说:早知道,你昨天出门多穿点了。

如果一个人面对问题只停留在抱怨和归因没有行动,不会真的解决问题。

如果有了归因,但却是为了逃避责任的错误归因,也很难有新的结果。

正如黑白之前的文章所说,命运会向你反复抛出同样的课题,直到你给出正确的回应。

别等,别靠,别埋怨。

变好的本质就是,你做出了正确的行为,才会有正确的结果。

5 不要停止问“为什么” #

每一次决策的时候多问自己为什么,然后仔细想想这个原因是否可行,很多时候会叫醒自己。

在信息泛滥的时代,我们很容易被别人的情绪感染,但我们要明白,真正有用的信息,少之又少,很多信息都来自媒体,为的仅仅是获得流量,仅此而已。

正如柯勒律治所说:“到处都是水,却没有一滴可以喝。

这就是现在信息泛滥的现状,不要让自己的大脑泡在浊水中,失去生机,永远被别人的情绪推着走。

人在夜间是比较容易面对真实自我的,所以我有个习惯,睡前关了灯放上一首淡淡的音乐,回想一下自己最近的决策,尽量确保他们不是被情绪感染。

明确的爱,真诚的喜欢,直接的厌恶,勇于面对自己的缺点。

我们学会了坦然,才能站在太阳下坦荡。

自知且坦然,是一个人完美的状态

“认识你自己”。虽然短短五个字,但做到并不容易,能让我们认识自己的是那份坦然,坦然面对自己的不完美,坦然面对自己真实的想法,才会有勇气有机会去认识自己。

保罗说:“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。